水利部规划计划司 主办
张基尧副部长在全国水资源规划编制工作会上指出: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努力做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
打印】【关闭
2002-04-02 10:24  
 
 

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
努力做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

水利部副部长    张基尧
 (2002年4月1日)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刚刚闭幕之际召开的。九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中央召开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江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谈到水资源的问题时,江总书记指出,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除水害、兴水利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水利工作要继续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下大力气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江总书记的讲话又一次重申了国家新时期水利发展的指导方针。为了贯彻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供求状况的变化,着力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重大问题,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方案,水利部和国家计委日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决定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这次会议就是全面启动和部署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提出要求。
       这次会议之所以选定在浙江东阳召开,主要是浙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在水利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也创造出许多好的经验。特别是在水权、水市场的探索和实践方面,在海塘建设方面,在城市堤防建设和管理方面,有许多新鲜的经验。与会代表可以亲临其境,学习借鉴。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重要意义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提出新的要求
       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规划编制距今已20多年了。20多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对水资源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率的提高要求有高质量的水源作保证。最近几年北方地区连续干旱,城镇供水、农村人畜饮水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少地区出现新的饮水困难。二是整个社会对水环境非常关注,要求改善水环境的呼声很高。尤其是近几年沙尘暴频发、水污染加剧和干旱缺水,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修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三是全社会对水资源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更加重视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节约优先,保护为本,发展节水工业、农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已逐步成为社会的共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水资源已成为综合的、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休戚相关的、不可替代的资源。四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调节水资源的配置将越加重要。温家宝副总理去年视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时指出,既要考虑水的自然属性,也要考虑水的经济属性。自然属性要求遵循自然规律,经济属性要求遵循价值规律,因此,更要注意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等措施,合理开发和配置水资源。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近20年来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气候和生态系统下垫面的变化导致水资源短缺加剧,严重威胁北方一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对生态系统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影响,下垫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黄河、海河等流域降雨量减少,地表径流和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大大减少,河道断流、湖库干涸、植被减少、土壤沙化现象极为严重。二是生态系统的破坏、水土流失和水环境的恶化,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全国主要江河70%的河段受到污染,长江以南不少地区由于水污染严重,导致水质型缺水,甚至引发了水事纠纷。云、贵等省区由于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工程性缺水亦十分严重。三是水资源补给条件的变化和地下水超采,部分地区水资源发生了很大变化,华北地区地下水累计超采900亿立方米,导致地表沉降,海水入侵,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发生的巨大变化,如何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水资源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做好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如何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仅是水利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水资源综合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1、解决水资源严重短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干旱缺水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历史资料分析,黄河流域曾14次出现连续干旱,海河流域曾连续14年干旱。由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华北、西北、东北都面临着严重缺水的威胁。南方及其它一些地区也存在着局部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或工程性缺水等问题。据初步统计,全国年均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其中136座城市缺水严重,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农村,还缺乏足够的、安全的饮用水源。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自然条件导致资源性缺水;二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急剧增加,对水无节制、不合理开发利用,缺乏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的机制,导致配置性缺水、水质性缺水、管理性缺水;三是水的利用效率低下,浪费水的现象严重,雨洪资源、中水资源、海水资源等非传统水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四是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不少地区存在工程性缺水。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要运用各种措施,优化配置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这就需要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强调在节水和治污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上下游、左右岸,调水区、受水区,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挖掘供水潜力,合理配置水资源,规范水事活动。
       2、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需要实现流域、区域、城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就是要在不同流域、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用户间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水资源。而如何建立权威、高效、统一、协调的流域、区域新型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如何统筹考虑防洪、排涝、蓄水、供水、节水、污水处理及回用、地下水回灌等水事活动,如何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这些问题除了依据《水法》等法律武器解决,还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水利规划体系作为管理的依据和工程布局的基础。通过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在深入调查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把握水资源节约、保护、配置、开发、利用、治理六个方面,协调各方面关系,明确各时期的水资源管理目标,规划水资源保护、建设和管理布局,提出若干政策建议和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措施。否则,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就会失去目标、方向和手段。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更需要通过制定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水利规划,对各种与水相关的经济社会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
         3、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需要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首先要查清我国水资源状况,科学评价水资源条件。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布局要考虑水资源条件,严格实行用水管理,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要求在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通过对我国水资源状况的分析,科学评价我国水资源的条件,准确定位水资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及其作用;通过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使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相协调;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分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提出建议。
         4、建立和完善新时期全国水利规划体系的需要
水利规划是治水思路的集中体现,是水利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为了在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更好地贯彻中央的治水方针,急需构筑新时期水利规划体系。98’大水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水利的投入,各级水利部门组织开展了大量的规划工作:几大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陆续得到国务院批复,全国防洪规划正在汇总和集成,水利“十五”计划、西部水利发展规划已经完成,水土保持、节水、水资源保护等专业规划已取得初步成果。根据水利建设和管理的实际需要,新时期水利规划体系的建立要以防洪规划和水资源综合规划为两大主干,配合区域规划、专业规划,形成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水利规划网络,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自然条件的变化实行动态管理,使水利规划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前瞻性。作为水利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必须尽快编制,为今后的水利管理和工程布局奠定良好的规划基础。
       5、建立水权、水市场的需要
最近从浙江东阳~义乌的水权交易中,我们得到了很多借鉴和启示。对水的使用权如何界定?如何赋予?在水权转让过程中,应履行什么法律程序?在水权转让过程中如何体现水资源的价值原则?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通过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可以为水的使用权界定和赋予提供前提和条件。假如没有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建立水权、水市场就会失去依据。为推动水权的改革,建立规范的水市场,实行水的有偿转让,就必须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
     (三)紧紧把握当前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有利时机
      当前是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最好时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规划工作十分重视,为规划编制指明了方向。不论是在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水利的文件中,还是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有关水利的讲话中,都强调加强水利规划工作的重要性。温副总理在视察水利工作时,多次强调制订流域、区域水资源规划和防洪规划的重要性,要求在规划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开发治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报告和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对水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指明了方向。
      2、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不断充实和完善,为规划编制奠定了思想基础。为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水利部党组结合水利发展的新形势,认真分析了水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治水思路,积极探索治水理论。提出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五个方面的需求,为规划编制明确了目标;提出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这为规划编制指明了重点;提出要按照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推进水利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为规划编制明确了任务。
      3、社会各界对水资源问题普遍关注,为规划编制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水资源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如社会关注的黑河、塔河生态保护问题,核心仍是水资源配置问题;江苏、浙江水事纠纷问题,核心是水资源保护问题;黄河断流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水资源统一管理问题。在前不久召开的“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西部水资源问题、调水问题、农村人饮问题、水环境问题等尤为关注。而解决这些问题又必须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节约与利用、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就必须有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水平的水资源综合规划。
      4、近期水利规划取得很大进展,为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1998年以来开展的全国防洪规划、七大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水利“十五“计划、西部地区水利发展规划纲要、水资源保护规划、灌溉规划、节水规划、人畜饮水规划、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等一大批水利规划已经或即将完成,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首都、黑河、塔河水资源规划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高水平的水资源专项规划。南水北调论证中相关流域、区域水资源专项规划也已完成。这些规划的指导思想、编制原则、工作方式都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5、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科技的发展为规划编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技术保障。目前,《水法》修订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在《水法》修订稿中,将水资源规划单列为一章,将规划划分为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明确了规划编制和审批权限以及规划的法律地位,为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科技的飞速发展为规划编制提供了技术保障,系统规划方法、信息技术、现代资源管理等新技术都有助于本次规划的创新和成果质量的提高。
      6、各级计划部门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为规划编制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国家计委对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非常支持,在规划任务书的编制过程中给与了有力的指导,并与水利部联合印发了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对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今后规划编制过程中,不论在组织协调方面,还是在经费安排方面,都需要充分发挥各级计划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在资料收集、相关成果吸纳与协调方面,也同样需要国家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综上所述,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继全国防洪规划以后,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为解决水资源短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立水利规划体系的总体格局而进行的一项核心工作,是今后3年内全国水利规划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充分认识当前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重要意义,抓住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圆满完成这一重要任务。
      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要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把水资源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必须明确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的要求,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积极稳妥、扎实高效地开展编制工作。
    (一)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一定要认真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编制规划的主线,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治污并重,通过水资源的全面节约、有效保护、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在规划编制中,按照水资源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对水资源利用的要求,发扬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制定出既符合水利实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规划成果。
     (二)规划编制的主要原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要坚持以下主要原则:第一,要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一方面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规模、水平和速度相适应,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各项需求;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及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城市发展、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都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实现水资源供需的协调和平衡。第二,要坚持全面规划和统筹兼顾的原则。要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与农村、流域与区域、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近期与远期等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合理配置地表水与地下水、当地水与外流域调水、常规水源与非常规水源等多种水源,对需水要求与供水可能进行合理安排。第三,要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要体现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在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强化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采取多种手段发展节水工业、节水农业,建立节水型社会,重视污水治理回用和水环境的保护,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第四,要坚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治水的原则。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规划编制中,认真研究水权、水价、水市场等问题,研究体制、机制、法律法规问题。科学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治理的有关经济政策,利用经济手段,调节水事活动,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第五,要坚持科学治水的原则。要广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努力提高规划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技术方法,科学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和使用效率,缓解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并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管理水资源,制订出具有高科技水平的现代化水利规划。第六,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各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条件,确定适合本地实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同时,要充分考虑需水的增长及国家和地方财力状况,界定各类用水的优先次序,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重点。
      (三)规划编制工作的安排和步骤
       这次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是采用自上而下的组织方式,按照统一布置任务、统一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工作。首先是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的安排,在全国范围内布置开展。水利部将颁布全国统一的技术大纲,指导流域、区域和专项等各层次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工作层次是: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以及专项的水资源规划。这四个层次的规划相互联系,区域规划服从流域规划,流域规划服从全国规划,专业规划服从综合规划。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将按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太湖、东南诸河、西南诸河、西北诸河等区域开展工作;各流域机构按照各自的管理范围,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规划的编制和方案协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计委等有关部门,组织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综合规划的内容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包括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包括地面水、地下水,涉及面广,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工作层次在编制规划时,都要与有关部门和单位协调和配合,充分吸纳已有的规划成果。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工作步骤是:第一步,对水资源及水环境状况及区域、流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第二步,在节水和水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第三步,在水资源优化配置指导下,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布局和方案论证,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保障措施。每个步骤的工作内容都应在规划任务书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技术大纲,明确技术路线、技术标准、技术规程和指标体系等。每一步骤的完成都要进行相应的阶段验收和审查,为下一阶段打好基础。
     (四)规划编制中需要强调的几个问题
      1、突出对水资源状况的深入分析,强调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提高
全面准确地评价我国水资源条件和特点,是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的基础,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要在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水资源条件的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等基础资料进行全面调查,增补水文系列,对我国水资源可利用数量、质量进行科学评价。根据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分析现状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规划期内水资源承载能力可以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而提高。要通过节水、治污、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等规划措施,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在规划编制中,既要考虑在水资源承载能力前提下的水资源配置,又要考虑水资源配置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提高。
      2、突出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强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来都是以解决人与自然相互关系这一重大课题为前提。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中,也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贯穿于综合规划的全过程。要通过各种规划方案和措施,解决江河断流、地下水超采、水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规范经济社会活动,减少或避免对水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引导全社会加大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强化对水污染的治理,有序、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确保生活用水,基本满足生产用水,逐步满足为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要求。
      3、突出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全面把握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六个方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六个方面相互联系。在规划编制中,要把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要全面开展节水和水资源保护规划,对雨洪资源、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进行系统地分析。在实现水资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中,进行优化配置水资源,力求开发与保护、开源与节流、供水与治污、需要与可能之间有机地结合,寻求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环境安全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与规划方案,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逐步建立国家和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安全供给的保障体系。
      4、突出水资源合理配置,强调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
在节水与治污的前提下,合理制订全国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对水资源的要求及水资源实际条件,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统筹解决上游和下游、地表水和地下水、农业用水和城市用水、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之间水资源利用的矛盾,按水资源的用途明确不同的保证条件,在经济领域通过水权的转让实现水资源向经济效益高的行业及区域转化,提出流域和区域之间相互协调的、合理的取用水配置方案,为界定水的使用权、逐步建立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体系提供规划依据。
在进行水资源配置中,尤其要重视对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保证必要的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以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本次规划要对生态需水量进行专门研究,各流域、各地区要结合各自的特点,在水热平衡、水盐平衡、水沙平衡、区域水量平衡与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上,科学计算必要的生态需水量,特别是对一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湖库、湿地要进行专题研究。
      5、突出规划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强调与专业规划、专题研究的结合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规划编制中,一定要突出系统性和综合性。要在规划任务书的指导下,做好规划技术路线的总体设计,研究综合规划与各类专业规划和专题研究之间的相关关系,既考虑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的协调与联系,又能使专业规划独立实施。要在节约、保护和水资源配置规划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流域、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加强各部分规划成果之间的协调,提出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方案一定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并有利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6、突出规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调规划的保障体系建设
规划的目的就是要把规划付诸实施,成为指导我们行动的指南,成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依据。因此,规划编制一定要突出方案的可操作性和措施的实用性。这样,规划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规划的保障体系是规划的重要内容。整个规划的保障体系,包括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保障措施都应在规划中认真研究。要研究行之有效的水管理的对策和措施以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以健全的法制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调节水事活动,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合理确定政府、市场、用户三者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中的关系和定位,以逐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用户民主协商、水市场调节三者有机结合的体制,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三、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几点要求
     (一)统一思想,理清思路,确定目标
       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是“十五”期间水利规划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为高质量地完成规划任务,我们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的目标要求,把新时期的治水方针真正体现在规划当中。只有充分体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一指导思想,才能使水资源综合规划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二)明确技术路线,统一技术标准
规划技术大纲、技术路线、技术标准是编制规划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规划必须统一概念、统一标准、统一编制方法,不能各行其是。规划的每个阶段都应突出重点,并做好规划的计划工作和各项准备工作,制订规划编制的网络计划,加强规划各个阶段之间的协调工作,一步步往前推进。水利部在规划任务书的基础上统一制定技术大纲,指导全国、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和区域综合规划的技术大纲要在全国技术大纲的指导下,结合本流域、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规划技术大纲的编制是自上而下,规划成果的提交是自下而上。要注意每一个规划过程都必须符合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各流域的技术大纲要给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备案。这次会上征求意见的全国规划技术大纲,会后要抓紧修改,由水利部下发。
     (三)建立规划编制责任制,明确行政、技术责任
本次规划的编制是近一个时期任务最重、工作时间最紧、协调任务最繁重、质量要求高的一项工作,涉及社会经济、工程布局及水资源的各个方面,内容涵盖了水利工作的方方面面,工作难度很大。在规划编制中,要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建立规划编制责任制,分清行政、技术责任。水利部、国家计委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全国规划的组织和协调,规划办公室挂靠水利部规划计划司,水利部水规总院是全国规划的技术负责单位。各流域机构要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的统一要求下,按照管理范围开展规划编制工作,要抓紧成立有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的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领导机构,落实技术承担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计划主管部门组织好本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
本次规划技术含量要求高,要落实技术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技术承担单位要尽快落实,报部备案。
      (四)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放式进行规划
水利规划工作要扩大视野,开放式进行规划。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规划、勘测调查成果,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资金资源和先进技术;要打破关门搞规划的状况,多吸纳社会各界参加规划编制,使规划成果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可实施性。要注重发挥各方面专家和科研部门的作用,对部分专项规划和专题研究可通过招标或部分招标的方式选定承担单位,或将这部分工作委托给有特殊优势的部门,充分发挥规划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专业规划和专题研究成果都要融入综合规划,与综合规划相衔接。对每个工作阶段、每项中间成果都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尤其是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减少或避免规划编制的重复和反复,确保成果质量。
      (五)加强协作配合,实行各层面间业务指导
为保障规划有序地进行,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各部门、各流域、各地区间的相互协作配合。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要与国土整治、防洪减灾、生态环境建设等规划相协调。要加强各工作层面间的业务指导,协调好全国规划与流域规划,流域规划与省区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突出流域规划的整体性。要采取上下结合的规划方法,突出重点,适时有序地进行有关水资源分区和流域及区域基础资料和有关规划指标等方面的汇总与协调,及时提出有关阶段性汇总协调成果,在每个工作层次和工作环节上及时达成一致。为了保证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确保工作质量,这里我要特别强调,部规划计划司、水资源司等有关司局和水规总院要加强对流域、区域规划的协调和指导,加强人员培训。
     (六)加强规划资金和成果管理
规划编制既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我们也要考虑资金的来之不易。各流域机构和省水利部门在制定技术工作大纲时,要根据本流域、区域规划的实际工作内容,按照《水利规划收费管理办法》核定规划经费,按照管理权限进行审批。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一定要用好管好资金,加强监督和检查,使资金投入与规划任务和规划成果相一致。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体系庞大。因此,要加强对成果的管理。每一个工作阶段要出阶段性成果,做好成果的审查、验收、归档等工作。对已经完成的阶段性规划和专题项目,成熟的要制订实施措施,及时付诸实施,或进行成果转化,真正服务于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

       同志们,让我们统一思想,团结协作,在以往工作成绩的基础上,按照规划任务书的要求,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规划工作目标,保证规划的进度和质量,以丰硕的规划成果推动水利建设与管理、推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谢谢大家。

 

 

 
 
附件下载


京ICP备14010557号 主办:水利部规划计划司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778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