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规划计划司 主办
抓住机遇 精心组织 扎实工作
打印】【关闭
2001-12-12 15:38  
 
 

 

张基尧
 水利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精神,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国水利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规划》,并印发全国各地贯彻执行。《"十五"计划》是近期我国水利发展和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我们要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水利建设的方针政策,按照党组新时期的治水思路,扎实工作.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文现《"十五"计划》目标,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奋斗。
  一、"十五"水利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利发展的方针政策,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推进水利事业,把防洪减灾、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汛抗旱并举,开源节流与保护并重,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十五"水利发展的方针是:
  --以发展为主题。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水问题,必须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要从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在注重效益、保证和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加快水利发展。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优化配置水资源,正确处理防洪抗旱、兴利除害,以及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合理开源,综合治理,努力提高用水效率,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
  --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改革管理体制,完善水利发展运行机制,突破束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依法管水、科学治水,培育人才,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科技水平,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
  --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水的基本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水的安全保障程度,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在水利发展和建设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1. 坚持人与水的协调和谐。通过加强管理规范水事行为,扭转对水土资源
的不合理开发,逐步减少和消除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产行为与消费方式。遵循水的自然和经济规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有效地控制洪水,抗御干旱,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2. 坚持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的要求,水利发展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与速度相适应,并适当超前。要统筹考虑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水利的需求。城市建设和工农业布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和承载能力。水利要为经济社会进步提供有力保障。
  3. 坚持以改革促进水利发展。深化水管理体制、水利投资体制、建设管理
体制、水价形成机制、水工程运行机制、水工程产权制度等改革,理顺体制,完善法制,改革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水利投入、管理的良性远行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价格体系,促进水利事业全面发展。
  4.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坚持政府宏观调控。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对水利建
  设的投入力度和宏观调控能力,区分工程的不同功能和效益的类型,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行为为主体的水利建设投入与管理体制,同时注重发挥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水利建设,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和受益者参与水利建设和管理。
  5. 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
  水利规划,统筹兼顾防洪保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依法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妥善处理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部门间、城乡间、区域(流域)间,以及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近期与远期等关系,协调配置工业、农业以及生活、生产、生态用水。
  6. 坚持向西部倾斜,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在继续加强中东部地区水利建
  设的同时,切实加快西部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和完善水利工程体系,合理开发和配置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缓解西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东西协调、南北互济,为西部大开发创造条件。
  7. 坚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效益优先。根据水利建设实际和国家财力状
  况,优化配置水利建设资金,突出重点,优先安排续建工程,开工建设一批事关全局的防洪、供水等重点骨干水利工程。确保投资使用安全和工程建设质量,充分发挥水利投资效益。
  8.坚持依法管水,科学治水。加强和促进水法制建设,进一步提高水法制建设,进一步提高水法规和立法质量和效率,提高法制化水平。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水利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科学治水。
  二、21世纪初期水利发展的战略目标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我国水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优先满足城乡人民生活用水要求。以人为本,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清洁的饮用水,改善公共设施和生活环境,逐步提高生活质星。
  --总体满足粮食安全生产对水的要求。推广节水灌溉,改善供水管理,提高农业供水保证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我国粮食的安全提供水利保障。
  --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用水要求。加大节水力度,发展节水工业、农业,建设节水型社会,在节水治污前提下努力为日益增长的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城市和工业提供比较稳定的供水,保障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基本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对防洪的要求。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防洪安全,为经济社会的安全运行和稳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用水的要求。逐步增加生态环境用水,不断改善自然生态和美化生活环境,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美人居环境。
  实现水利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建立水利综合保障体系,包括:
  --建立较为完善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主要防洪保护区达到流域规划的防洪标准,基本保障大江大河大湖和沿海主要防洪保护区及城市的防洪安全,提高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和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建立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保障体系。通过开源和节流,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格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逐步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逐步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抓紧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切实搞好水土保持,有效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及水污染。
  --建立健全水法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水法规体系建设和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水政监察制度,实施水利产业政策,建立规范的水利发展机制和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为水利建设提供政策法规保障。
  --建立水利投资保障体系。以政府为责任主体,逐步建立稳定的政府投资渠道,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利用国内外贷款和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资体系。
  一一建立较为完善的水管理保障体系。加大依法治水和依法管水力度,加强对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建立水利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实施水利科技创新计划,加强水利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消化和推广普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建立水利信息网络,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建立水利人才保障体系。按照"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加强人才培育,提高水利队伍的政治、文化、技术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三、水利发展"十五"规划目标
  1.在防洪安全方面。确保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完善防洪减灾体系
  "十五"期间,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干流及重要支流和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的一、二级堤防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特大城市防御l00年一遇以上洪水;大城市防御50年一遇到100年一遇洪水;中等城市防御20年一遇到50年一遇洪水。重点海堤防御50年一遇潮水位加8~12级风暴潮。中小河流重点河段防御10年一遇到20年一遇洪水。建设一批防洪控制性枢纽,初步完成重点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强化城市防洪建设,抓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基本消除现有病险水库的隐患。
  到2010年,进一步完善大江大河以堤防为基础,干支流控制性枢纽为骨干、蓄滞洪区建设、水土保持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使主要防洪保护区达到流域综合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对流域性超标准洪水,可通过蓄泄兼筹的综合措施,确保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避免出现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运行的灾难性局面。
  2.在节约用水方面。推广节水技术,大力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十五"期间,在全国农田灌溉总用水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净增灌溉面积200万hm2(3000万亩),使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66.67万hm2(8.5亿亩)。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666.67万hm2(1.0亿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再提高3~5个百分点,多数地区达到0.45,大中城市郊区达到0.5以上,全国平均综合亩均毛灌溉用水量较现状减少15~20m3。
  全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工业万元产值取用水量由现状的94m3米降到65m3以下,城市节水水平有明显提高。
  到2010年,在全国灌溉总用水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再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3.33万hm2(20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5800万hm2(8.7亿亩)。再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66.67万hm2(1.0亿亩),全国节水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比重提高到55%以上,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争取达到0.5左右,全国平均综合亩均毛灌溉用水量在2005年水平的基础上再减少20~30m3。
  全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工业万元产值取用水量下降到35m3以下,建设一批节水型城市。
  3.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合理配置方面。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资源,调整产业布局与经济结构,优先满足生活用水,基本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用水,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用水,逐步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格局和安全供水体系
  "十五"期间,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m3,总供水能力达到6200亿m3,
其中新增城市供水能力120亿m3,新增乡镇供水能力120亿m3。着重解决24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初步解决部分重点缺水城市的生活及工业用水。稳定现有农业用水总量,根据水资源条件改善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
  加快小水电开发,水利系统新增水电装机容量500万~800万kW,总装机达到3600万~3900万kW,建设400个农村水电电气化县。
  到2010年,全国供水能力达到6600亿~6700亿m3,城市及工农业抗御干旱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北方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格局,华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重要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初步缓解;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地区的生态用水状况得到初步改善;水利系统水电装机容量达到5400万kW。
  4.在水土保持与水资源保护。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改善水土流失区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控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减少江河湖库泥沙淤积,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力度
  "十五"期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km2,其中长江、黄河流域分别治理8万和7万km2。确定一批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重点预防保护区与监督区。
  按照水功能区划要求初步实施水域排污总量控制,要求主要工业废污水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5%。力争主要城市供水水源地的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主要江河湖库水质状况恶化的趋势有所遏制,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和重点河湖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控制。
  到2010年,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km2,其中长江、黄河流域分别治理8万和7万km2。
  主要生活供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其他供水水质基本满足用水部门要求。主要江河湖库水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逐步缩小地下水超采区范围,改善和修复河湖、湿地的生态环境。
  四、实施"十五"计划的几点要求
  1.明确思路,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quot;九五"以来相继做出了一系列加强水利建设的重要决定,将水利摆在基础设施建设首位,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充分体现了党对水利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又深刻地阐明了新时期水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指出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要下大力气解决防洪除涝、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
  水利部党组遵照中央提出的新时期治水方针,结合水利工作实际,深化水利改革,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调整治水思路,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防洪、供水、水环境等安全体系,在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更加重视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坚持科学治水,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动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保?quot;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好"十五"计划的实施
  "十五"期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实现第三步宏伟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十五"计划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做好"十五"计划工作,对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水利建设和发展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水利当前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1998年以来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水利投资较大幅度增加,以长江堤防加固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展开,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北方大面积持续干旱,解决北方地区特别是城市的供水安全也提到日 程,水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继续加快水利发展,使水利工作更上一层楼,改变水利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使水利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将更好地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从战略高度认识,精心组织好"十五"计划的实施工作。
  3.扎实工作,把"十五"计划目标任务落实到实处
  一是把"十五"计划目标任务落实到全国各地,各流域机构和地方各级水利部门,要按照《全国水利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规划》目标和任务,调整、修改本地"十五"计划,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落实各项目标和任务,确保全国"十五"计划目标的实现。二是落实到各个具体环节。各级水利部门要把"十五"计划目标和任务与各个工程项目和具体措施挂钩,与效益相联系。在完成"十五"计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建设布局,抓紧有关各个具体工滔钅康墓ぷ鳎钊胱龊孟钅康那捌诼壑ぃ型度氩龉叵捣治觯诩忧考际醴桨副妊〉幕∩细⒅毓芾硖逯啤⑼度牖坪图鄹裥纬苫频难芯浚纬伤ㄉ韬退试垂芾淼牧夹匝贰Mü妊〗邢钅壳嶂鼗杭迸哦樱凑栈窘ㄉ璩绦蚣涌煜钅可笈⑾睿"十五"水利建设需要。三是落实到年度实施计划安排。首先,要把"十五"目标任务分解到"十五"规划期的各年,根据国家财力,按照在建工程规模和新建项目的合理工期,安排好年度投资规模计划和项目的分年投资方案。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多方面的资金投入,力争尽可能满足"十五"计划投资要求。在计划安排上,注重效益,确保重点,优先安排投资省、效益大,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全的项目。四是落实到各项水利工作。勘测设计、规划计划、政策法规、科技教育、经济财务、建设与管理等各项水利工作都要围?quot;十五"计划目标的实现,积极有效的开展工作,保证"十五"计划的实施。
  4.深化改革,建立水利良性发展机制
  一是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持续利用良性运行的水价体系。努力推进水市场的完善和水权的有偿转让。实行计划用水、定额管理,超量累计加价,对不同水源和不同类型用水实行差别水价,使水价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二是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划分中央和地方以及政府、市场及受益者的事权与责任,明确各类水利工程的投资主体。加大政府对水利的投入力度,利用市场机制筹集水利建设资金,积极利用国内外贷款,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资体制。
  三是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以流域为基础的水资源统一管理,逐步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对城乡供水、用水、排水以及回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高效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
  五是水工程运行管理机制。新建项目要在工程设计和立项审批过程中,明确和落实管理运行机制和管理经费来源,确保工程良性运行。已建工程要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水利工程的功能明确划分并落实管理职责。防洪等公益性水利工程,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合理征收工程的运行管理费。进行管理单位定编定员,合理核算所需运行管理成本,对于运行管理费不足的工程,要按工程的隶属关系,由各级财政足额支付管理经费;经济效益为主的供水、发电工程,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逐步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收取水费、电费,加强内部核算管理;对于兼有公益性和效益性的水利工程,难以维持正常管理和维护的管理单位,应按工程的隶属关系,由各级财政予以定额补助。
  六是水利建设技术保障机制。加强水利规划及项目前期工作,重视水文量测、勘测设计、水环境监测等基础工作,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抓紧重点工程审批立项。对水利发展战略,建设与管理的关键技术。组织跨部门、跨学科的联合攻关,积极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材料,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促进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决策等方面的总体技术水平。加强信息化工作,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与手段,建立流域和区域的防洪指挥和水资源管理调度中心以及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实现防洪指挥科学调度和水资源配置实时调度,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
蓝图绘就,重在落实。水利系统全体干部和广大职工,让我们携起手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和团结治水的优良传统,兢兢业业、勤奋工作,为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而奋斗。

 

 

 

 
 
附件下载


京ICP备14010557号 主办:水利部规划计划司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778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